留学后,时间被按下了8倍速

夏季似乎是个充满变动的季节,有人参加高考,有人迎来了毕业。

无论是准留学生还是留学生,上学的时候大多都忙忙碌碌,真正到了和学校告别的那一刻,有些人或许会恍然发觉,自己从未用心体会过校内的生活,对学校也实在是知之甚少……

稀里糊涂地开始,稀里糊涂地结束

在进入国际班之前,A同学对自己的未来都是满心迷茫的。

她没有多么远大的理想,父母也对她没有太高的要求,反正就是按部就班地上学升学。初三那年,同学们都忙着参加高中的自主招生,她便也跟着参加,市里数一数二的高中竞争太大,她递交了申请,但没有收到参加本部自主招生考试的邀请函,倒是填写申请时多勾了几个实验班选项,收到了国际班的考试机会。

她去考了,幸运地考上了。这本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那所学校国际班的声誉挺不错的,学费比起国际高中也低了不少,再加上她不想要把希望全部压在中考上,她就这样走上了留学之路。

从高中前的那个暑假开始,生活就好像被按下了八倍速键,她稀里糊涂,被老师、中介以及同学带来的PeerPressure推着往前走。先是老师建议他们提前学习托福/雅思,于是她匆匆忙忙地玩了几天之后,就回归到紧锣密鼓的培训中。

高中开学没多久,她还没彻底适应,第一次的托福考试已到来,她准备得并不充分,得到的成绩自然不太理想,这导致她后来近一年的生活中,一直断断续续地与托福斗智斗勇。

自习的时间里,电脑屏幕上放着的是TPO阅读题,眼睛看得累了,耳机里还放着TPO听力。晚自修结束,走回宿舍的路上,她往往会抓紧时间思考自己不太理解的题目——为什么会是那个答案呢?原文里的那句话明明不是这个意思呀!夜晚九点左右的天空是深邃的墨蓝色,月光温柔如水,她低头走着,未曾留意过月色中的校园。

好不容易把托福刷上了理想的分数,SAT又是一座更大的高山。日常学习的内容有所改变,形式却是一成不变的,不过是TPO题目换成了SAT真题,不需要再多听听力,却要仔细地检查SAT数学题,确保自己不在这“中国学生不拿满分说不过去”的科目上丢分。

SAT的考场没有那么近,每次去考试,周五都要请假,心思早不在学校里。除了考试之外,需要请假的事情也不少,一会儿是这个比赛,一会儿是那个活动。对于申请而言,重要的事情太多,自从高中之后,她再也没有一门心思扑在学校里,扑在校内科目上的专注了。

到了申请季,文书改了一遍又一遍,数量多到写不完,到了申请截止日期的前两天,她实在是来不及,用生病当借口请假,待在宿舍里写文书,一写就是一整天。

然后是放榜,虽然没能去到最想去的那所大学,但是录取的结果并不差。心态上松懈了一段时间,再是临时抱佛脚准备IB大考,考完最后一门,参加完毕业典礼,高中生涯就这样结束了。

给朋友圈一连串分享毕业典礼照片的老师和同学点完赞,她忽然感到一阵恍惚,她能记得初中开着热空调的教室里过高的温度,伴随着眼保健操的音乐,眯着眼睛看书桌上那张数学试卷的最后一段选择题的小心翼翼,可要说对高中的印象,她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学校,而是自己四处奔波考试和参加互动的经历。

高中的校园其实挺美的,空间很大,宿舍区旁边有那种苏州园林式的小院子,她路过时偶尔会想,等到天气好,自己也有空的日子,一定要去小亭子里坐坐,什么事情也不做,就安安静静地待着,因为那样好的时光理应被“浪费”。可是,到搬空宿舍离开学校的那一天,她仍然没那样做过。

三年说长不长,说短却也不短,怎么还没来得及好好地感受,就已经到了毕业的时候呢?

到了毕业的时候,我才发现自己对学校知之甚少

B同学一直是那种很努力的人,一旦定下了目标,就一定会拼尽全力去实现。大学毕业的时候,尽管正逢就业市场寒冬,大公司一言不合就layoff大批员工,招聘的人数少之又少,他还是凭借着之前实习时的良好表现,拿到了大厂的全职Offer,可谓是成功的标准模板。

这样的人还会有遗憾吗?B同学想说,是有的。他不止一次被人说过功利心太重,可能说的人有羡慕嫉妒的成分在,但是他不得不承认,这个评价并不完全错误。

自从大一,除了必修课,其他的专业课程,他基本上选的都是比较实用的,要么可以帮助面试,要么就是学习的知识在工作中有用。至于选修课,因为实际意义不大,所以他都选好拿分的“水课”,有一次看到了一节看上去挺有趣的选修课,但去学校的论坛上搜了搜,发现这节课作业量比较大,高分也不好拿,怕拖累GPA,纠结了一下还是没有选。

对待课程,他一向很认真,每学期的GPA都稳在4.0,而且与此同时,他还在不断为找工作做准备。他问过临近毕业的或已经毕业的学长学姐,让他们给出一些建议,他们说对于找工作来说,相关的工作经验是最大加分项,项目也可以在没有太多工作经验的情况下为简历增光添彩,成绩不能太难看,但重要性可能不及前两项,而兴趣爱好和社团活动之类的,更加帮不上忙。

于是,B同学做了好几个项目,去学校的职业中心改简历和进行模拟面试,在大一就找到了第一份实习。万事开头难,有了实习经验,后来找实习就没一开始那么艰难,他也把目标定的更高,不满足于“有个实习都可以”,而是力求能找到名气响的公司的实习,让简历更好看。

竞争很大,好在他足够努力,终是杀出了重围。到了毕业前夕,大家都焦头烂额的求职季,他接下了ReturnOffer,反倒有了喘口气的机会。但那些本该更早做的事情,比如交朋友,比如上感兴趣的课程,再比如参加“不务正业”的俱乐部活动,过了最合适的时间,即使日后尽力去弥补,也多多少少带着些许遗憾。

他最熟悉的就是图书馆和沉闷的教学楼,学生活动中心没怎么去过,校内的体育比赛从未去看过,毕业典礼后在学校里漫无目的地逛,这才发现学校里也有几个小型的博物馆,阳光透过他此前从未去过的一栋楼的落地窗,是一派盛大而明亮的景象。

到了毕业的时候,他才发现自己对学校知之甚少。

当时一心想着逃离,后来却开始怀念

C同学还没到大学毕业的时候,但他确实已经“毕业”过一次,从他之前的那所大学。

他被不靠谱的中介坑了,申请大滑铁卢,去了中部一所比预期差了许多的大学。他有许多的不甘心,不愿意在那所大学度过四年,早在真正入学前,便已做好了转学的规划。

入学后,他忙着准备转学。出于先入为主的心态,他实在是对那所大学喜欢不起来,讨厌那里的天气,讨厌那里是大农村,没有车的话,什么地方都去不了。熬过了一年之后,他终于可以逃离,离开时没有一点点留恋。

他转学去的学校的很多方面都比那所学校好,排名高,学术强,地理位置也在大城市,几乎满足了他去之前的所有想象。他本应该感到心满意足,但却不合时宜地想到那所学校的一些人,不懂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可好像那里的教授和同学都比较热情和松弛,尽管他一直兴致不高的样子,但也认识了很好的教授和朋友。

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和朋友与教授坐在碧绿草坪中央的桌子边一边分享食物,一边天南地北地聊天,当时不以为意,此后回想起来,却是很好的记忆。

他想自己大概做错了一件事,即使那并不是他真正喜欢的学校,它也有它的特别之处,他应该认真体会那里的点点滴滴,这才不算虚度光阴。

写在最后

当然啦,世上没有十全十美,每一种过法都一定会有遗憾,只是希望小伙伴们能意识到高中和大学的几年实际上过得很快,别一不留神就让时光溜走啦!

内容来源于网络,侵删~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596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