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逢今天是世界读书日,让我想起昨天看到的一句话:“读书需要一种仪式感,图书馆就是一座城市的仪式。”所以今天,我给大家介绍一所坐落在杭州的图书馆──晓书馆。
阳春三月,晓书馆开馆了。开馆那天,高晓松一手摇着纸扇,满目欣喜:“晓书馆开了,樱花也开了,今年的樱花季,提前了整整一周。可见今天的开馆非常吉利。不知道是不是我们做了一件特别美好的事情,樱花都提前开了。”
·樱花林中图书馆·花落春无声
开馆前几天,各大媒体就收到一封精致的邀请函:
“暮春三月,春服既成。喜见径草晴翠,山樱如雪,趁取雅集于晓书馆,盼君莅临。愿以诗书相亲,学以聚之,问以辩之。”
开馆期间,樱花如雪,柳絮纷飞。晓书馆地址在杭州的良渚文化艺术中心,高晓松坦言:“第一次看到安藤忠雄的设计,就激动了,从小就梦想有这么大的书架。”
良渚文化艺术中心,坐落在湖畔边,周围围绕着百余棵染井吉野樱,一到阳春三月,相继绽放,如临仙境。
建筑师有“清水混凝土诗人”之称,这次的设计也是大规模用混凝土体现了自然朴质的质感。墙面建筑、书架清一色选择了实木,让人走入一个质朴的书香世界。
凸形屋顶上,有十多个造型不一的采光窗,让天光入室,静享晨昏之美。
最美时光莫过于夜幕降临,落地窗外有一湾浅水,倒映着馆内暖色的灯光,高大的书架和一个个安静看书的身影。光辉相映,莫不静好。
我曾在晓书馆,见到一个小姑娘指着窗外,踮起脚,轻声对她妈妈说:“妈妈,花落春无语”。
博尔赫斯曾说过:“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如果真的有这么一个“天堂图书馆”,我希望是晓书馆的模样。指尖是散发清新的书页,落地窗外是粉绿相间的春天,那一刻突然觉得,诗和远方都在身旁。
·一座图书馆·一个追求的远方
“在嘈杂的大城市里,在一个奔腾的时代里,如果有一个地方能让你安静一下,找到一点远方的感觉,我觉得就是成功的图书馆。”
高晓松创立晓书馆的初衷是希望它成为一个安静的栖居地,安放着人们的诗和远方。所以,晓书馆和大型购书中心、公共图书馆是不同的,每日只限流人,提前在网上预约方可进入。
晓书馆的选书,与高晓松另一所图书馆有很大的不同。那座图书馆叫“杂书馆”有大量的古籍、线装书、藏本,主要以收藏和学术价值为主。
而在晓书馆的书架上,有全套的《古刻新韵》,魔幻小说《百年孤独》,还有英文原版的《尤利西斯》,阿乙的《灰故事》等等,高晓松评价晓书馆的书:“它们会帮助你,成为一个丰富的人。”
同时,高晓松还透露,将不定期邀请著名作家、学者和艺术家们驻馆,与读者面对面分享与交流。
回忆儿时那些琐碎的时光,尚年幼的高晓松时常坐在阳台的一个角落翻阅书页,度过了春秋冬夏,也正是那段时光,让他后来写道:“我对书是有感情的。”
所以,他真诚地希望,晓书馆能成为读者们心灵的后花园,不是为了功利和实用去查阅资料,而是真正享受到阅读的快乐,找到一点远方的感觉。
作家麦家说过的一句话:“读书有时候需要一种仪式感,图书馆就是一座城市的仪式,它会感应你,召唤你去读书,我觉得这就是图书馆的意义。”这也是晓书馆的意义。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高晓松的父亲是清华大学的教授,母亲是著名的建筑学家,也是梁思成的学生。高晓松从小在清华大院长大,“梁思成林徽因就住我家前面的院子”。
高晓松回忆,儿时没有电视没有游戏机,娱乐方式就是看书,连走廊里、书柜顶层上都摆满了书。看书于他而言,就跟吃饭一样,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于是,“开书馆,是我最大的梦想。”
年,高晓松在北京开了第一家图书馆──“杂书馆”,藏书百万多万册,被称为“北京最好的看书宝地”。今年也开了第二家图书馆“晓书馆”,他还透露,未来还会在全国开六所图书馆,将公益阅读推广到更多的地方。
晓书馆开馆那天,高晓松说:“今天看到晓书馆开馆,我觉得这是我人生中做得最成功的一件事。我的长辈们在天有知,看到这么多好书,被收集在一起,应该也会觉得我不辱家风吧。”
高晓松笑谈自己的前半生,在走南闯北,闯荡江湖,而后半生,开书馆和做研究将会是他最重要的事情。
儿时,高晓松妈妈常对他说的一句话就是:“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如今,在高晓松的定义里,阅读与理想,就是他的诗和远方。
高晓松曾这样解释“诗和远方”:“你经常抬头看见月亮的时候,你心里还有远方的时候,你才是一个活得完整的人。”
其实,我们不一定非要辞职去旅行,不一定非要周游世界,阅读就是生活中的触手可得的诗和远方,是我们始终不能放弃的诗意存在。
一如三毛在《送你一匹马》中曾说:
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
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
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了过眼云烟,
不复记忆,
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
在气质里,在谈吐上,
在胸襟的无涯,
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里。
文字为物道原创,图片来源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80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