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刘半农首倡她,改革代词体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传递 http://www.pfzhiliao.com/

“这得怪刘半农!”尽管这个指责声势浩大,但被批的刘半农其实并无伤天害理之举。他只是发明了一个字,一个如今人人都在使用的字,这个字虽然在近代才出现,但它让原本混乱的代词系统变得有序,本该是一件好事。

那么,刘半农为何会因此受骂呢?他还有其他什么惹人争议的行为吗?难道“她”字的出现,真的不应该吗?

刘半农:从才华横溢的小说家到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年,刘半农出生于江苏江阴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他自幼就展现出了过人的智慧和才华,尤其是吟诗作赋,更是得心应手。他早年读过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在辛亥革命期间,他也曾参军,但由于无法忍受军队内部的混乱,次年就返回家乡,开始了自己丰富多彩的文学生涯。

年的夏天,刘半农写了一篇小说,并将其投给了一本名为《中华小说界》的杂志。杂志编辑对刘半农的文字功底和文学素养大为赞赏,立刻向他发出了邀请函。

这本杂志的背后,是一个名为“新文化运动”的运动,刘半农也因此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在他的领导下,新文化运动倡导了新思想、新知识和新文化,对于中国社会的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刘半农是当时新鸳鸯蝴蝶派中的作家,但受到陈独秀先生的影响,他认识到打开民智、宣传先进革命思想的重要性。

因此,他决定放弃原来的笔名,为《新青年》等刊物撰写稿件,以表达自己的决心。这一决定表明刘半农对于自己写作风格和主题的反思和改变,显示了他的进步和担当。

刘半农在文学领域的造诣无人能及,他曾说,想要了解一种语言,最好的方式是研究骂人的话。为此,他收集了众多“素材”,包括赵元任、周作人等人的言论,甚至还亲自去向章太炎学习。

章太炎用古语“骂”他,每骂一句,刘半农都会向他请教这句的意思、出处以及典故。刘半农从汉代一直“骂”到唐代,中午时分仍然意犹未尽。

他的同行只好强行拉住他,向章太炎告别。虽然这本《骂人专辑》最终未能完成,但刘半农的“特立独行”令人无不赞叹。

这个“她”不是指具体的某个人,而是指刘半农翻译并引入中国的一系列外国名家作品,如安徒生、托尔斯泰、小仲马和高尔基等。

这些作品对当时的中国民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刘半农在翻译过程中,大胆使用男性为“he”,女性为“she”,甚至还创造了“it”这样的代词,这些都让当时的人们感到新奇和惊讶。

尽管这些做法引起了争议和批评,但它们也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并为后来的白话文改革奠定了基础。刘半农的翻译工作,虽然受到了一些人的批评,但他一直坚持自己的立场和理念,为中国文学和语言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古文里,“伊”曾经被用来代表女性,如《诗经》中的“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在随后的时代发展中,“伊”逐渐被男性文人用作恋人之间的独特称呼,再后来又成为女性的代词。

新文化运动时期,白话文盛行,人们对代词的使用更加注重。尽管在使用代词方面并没有明确规定要用“伊”来代表女性,但这却让像刘半农这样的翻译家感到困扰。

他发现,在翻译国外文学作品时,男性和女性的角色在上下文中使用不同的代词可以很快对应起来,但在中文翻译中却无法做到这一点。

于是,他萌生了一个想法。

他深知这是一个富有创新的构想。周作人一听便马上表示赞同,并立即在他的翻译作品《改革》的小序中,将这个设想公之于众。

使用“他”和“她”作为代词是他们倡导的趋势。周作人曾留学日本,他指出,在日语中,男性和女性的代词之间有“彼”和“彼女”的区别,这两个词在书写和读音上都很相似,而且是近代才创造出来的。

考虑到目前的印刷技术很难打印出“她”这个字,他们是否可以借鉴这种方式,虽然大家一致支持将男女代词分开,但在具体的实施方式上却有所不同。

刘半农主张使用“她”,周作人在自己的翻译作品中使用“他女”,胡适先生则使用“那女”。只有鲁迅先生还在坚持使用古文中的“伊”。

刘半农感慨文字语言的改革之路艰辛无比,不久后收到改革活动家、文学音韵学家钱玄同的来信。信中钱玄同提出三大反对意见。

首先,他坚持主张限制和逐步废除汉字,现在却提议再造新字,令人不解。其次,他对周作人和胡适的想法表示质疑,认为在发音方面,汉字与日语不同,每个方块字代表一个读音,再造“彼女”或“那女”会多创造一个读音,而原本使用女性代词是为了简化区分,如今岂不是本末倒置?

最后,他建议直接使用英语的“she”,这与他废除汉字,转而使用拼音的主张相符。然而,刘半农并未被轻易击败,反而以另一种方式让“她”这个汉字真正流行起来。

在那风起云涌的时代,白话文的发展如同风雨飘摇。一首《教我如何不想她》,在争论声中应运而生。诗歌中的“她”字,如瑰丽之笔,为整首诗增色不少。

赵元任的语言学研究,更是赋予了这首诗独特的旋律。然而,在此之前,刘半农就因为一个“她”字,陷入了困扰。

据鲁迅先生回忆,那个时候,哪怕是最微小的新式标点改变,都会引起人们的强烈反对。对于“她”字的争议,寒冰作家尤为激烈。

女学者们认为,在新时期的男女平等观念下,汉字中的贬义字都带女字旁,如“嫉”、“妒”、“奸”、“嫌”等,而这个人们不熟悉的“她”字也是女子旁,这不就是对女性的间接侮辱吗?

然而,一些青年学者却支持刘半农的提议,在自己的作品中使用这个新兴的“她”字。尽管刘半农在公开场合尚未使用过这个字,也没有代表权威,但他依然被批评得很厉害,甚至被认为被骂到了某种程度。

然而,他并没有因此感到恐惧。相反,他抓住了语言学家陈望道等人主张将第三人称代词进行分化的时机,创造了一个字来对应英文中的“it”,还成功地建立了第三人称代词体系。

刘半农大胆创新,力排众议,用“她”字来称呼女性,他解释说这并不带有任何对女性的侮辱。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字逐渐被大众接受,甚至在冰心、茅盾、鲁迅等文学巨匠的作品中出现,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时代在进步,我们应该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不是墨守成规。刘半农的经历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说明我们应勇于改变,不应被历史所束缚。

但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各种阻碍和反对的声音,但如果我们的想法是科学的,有依据的,而不是空穴来风或头脑发热,那么就应坚持下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872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