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尽头是什么?是无尽的黑暗,还是光明重现?
她叫林苗淼,43岁,是造血干细胞青海分库(青海省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工作人员。她说,生命可以没有尽头。
他叫吴世乐,42岁,医院普外科副主任医师。他说,生命可以接力。
林苗淼和吴世乐有一个共同的身份——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他们秉承人道初心,在法律的赋权和监督下,时刻准备着与时间赛跑,努力让生命获得重生,用爱为生命续航。他们是生命的“摆渡人”。
每一天被感动包围爱让人年轻
林苗淼这是一个普通的星期一,年6月29日。像往常一样,林苗淼关了电脑,合上笔记本,靠在椅背上,望向天空,然后闭上眼睛。下班前的固定仪式,她称之为“感悟生命”。
林苗淼是一名专职协调员,看起来一点也不像个高中生的母亲。她笑着解释,每一天都被感动包围,爱让人年轻。
年,林苗淼从医疗机构调入青海省红十字会,从事应急救护培训工作。年进入省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同年10月成为一名持证上岗的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从此,她24小时不关机,随时待命,随时向外地资深协调员请教学习。
林苗淼成功协调的第一例人体器官捐献案例,发生在年11月5日,是我省首例人体器官捐献。
年11月3日晚,医院兼职协调员打来电话,一位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突发脑干出血,抢救无效。了解志愿者个人情况和家庭关系后,省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向省红十字会党组汇报,立即启动捐献见证工作流程。
年11月4日,林苗淼与捐献者家属协调沟通,她有些紧张,重庆红十字会一名资深协调员全程指导工作。
捐献者的亲属很朴实,他们沉浸在悲痛中。林苗淼安慰他们,讲解捐赠流程。协调过程很顺利,家属尊重捐献者的决定,让生命在他人身上延续。
年11月5日,林苗淼与家属共同为捐献者举办告别仪式,她见证了器官获取、遗容遗体恢复过程,协助亲属处理后事。作为一名全程见证器官捐献的专职协调员,她心情沉重,但更多的是感动。
“非常感谢捐献者和家属的无私大爱,捐献的一个肝脏、两个肾脏、一对角膜,帮助五人重新拥抱健康。”这一次协调经历,林苗淼深刻体会到协调员的重要性,对这一职业的认识越来越清晰,干起工作越来越自信。
每一次协调心情复杂
一个生命因器官捐献启动了重生键,意味着另一个生命按下了停止键。一边是重生,一边是逝去,每一次协调,林苗淼心情复杂。
器官捐献必须遵循“双盲”原则,捐献方和受捐方彼此不认识,协调员是两者之间的桥梁。捐献者有着不同的身份,来自不同的家庭,每个人背后都有一段长长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让林苗淼感受到肩上责任的重大,她时时提醒自己,要让每一位捐献者有尊严地与世界告别,让每一位家属不后悔捐献决定。
因为这份大爱,捐献者家属信任林苗淼,她成了他们的倾诉对象,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家属有事会第一时间告诉她,即使是一些琐碎的小事,她也认真对待,为他们排忧解难,给予慰藉和鼓励;即使凌晨三四点发来消息,只要看到了,她立马回复。
有一次,林苗淼协助家属为捐献者注销户口,她很难受,有一种内心被掏空的感觉,反倒是家属的态度让她的心又充实起来。她说,亲人离世,家属同意捐献器官非常了不起,令人肃然起敬。
林苗淼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去年7月,医院来电,一位60多岁的患者病危,但意识清醒,表示要捐献器官,家属支持。医院协调,家属含泪签下捐赠文书。
第二天,林苗淼收到一个好消息,患者病情好转。那一刻,她嘴角上扬,她想一定是老人的爱心感动了上苍。那一刻,她无比敬畏生命,也无比珍爱生命。
大半年来,林苗淼参与十几例人体器官捐献协调,有两例获得成功,捐献四个器官、一对角膜,挽救四人生命,两名眼疾患者重见光明。
与朋友们聚餐、聊天,林苗淼会不由自主地讲起那些令她动容的故事,不忘普及人体器官捐献知识。在她的影响下,身边好几个朋友成为了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朋友们让她感动,她何尝不感动着朋友们。
每当工作压力大,丈夫总是这样给林苗淼打气:“这是一项伟大的工作,你在救人,应该为自己感到骄傲。”儿子夸赞:“我有一个伟大的妈妈。”
吴世乐器官捐献是生命与爱最好的一种延续方式
不同于林苗淼,吴世乐是一名兼职协调员。成为协调员之前,他有过抵触情绪,他的转变源于年的一次值班。一天晚上,有人神神秘秘走进他办公室咨询,可否捐献器官获取收入,他气愤回绝。
三个月后,中国红十字会发来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培训邀请函,吴世乐一愣,兴趣来了,欣然接受邀请。同年12月,他赴昆明参加中国OPO联盟(器官获取组织)会议,进一步了解人体器官捐献。年,他取得协调员证,医院首名兼职协调员。如今,医院另外6名兼职协调员组团开展工作。
年9月,海南藏族自治州一位医院治疗,等待肝脏移植。吴世乐将患者信息录入中国人体器官捐献与移植管理中心网站,与成都一位脑死亡患者配型成功,获得肝脏捐献,移植手术非常成功。
吴世乐激动坏了,从医17载,每天与生死打交道,他对生命有了一种新的认识。他坚信,器官捐献是目前生命与爱最好的一种延续方式。
年12月,医院一位患者生命走向尽头,重症监护团队尽力挽救,告知家属受当前医学技术发展限制,救治成功的可能性渺小。吴世乐和同事们第一次与家属协调被拒绝。
抢救继续,哪怕生命延长一分钟,也是医生的天职。第二次与家属协调,协调员们尝试让家属了解人体器官捐献,了解协调员的工作,家属未表现出明显的抵触情绪。
当脑死亡鉴定团队鉴定患者出现脑死亡的概率很大,协调员们第三次找到家属,希望当生命的消逝不可逆转时,能奉献一份爱心,让其他生命拥有重生的机会,家属回家协商。
没多久,患者被鉴定为脑死亡。第四次协调,家属当场同意捐献器官。这位捐献者捐献肝、肾、肺等五个器官,延续了五位患者的生命。
与器官捐献者告别生命的延续是生命最终的意义
这是迄今为止,吴世乐参与的9次人体器官捐献协调中唯一的成功案例。
一旦出现潜在捐献者,吴世乐和同事们就会佩戴上“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工作牌,与专职协调员一起接触家属。很多次协调,患者家属情绪激烈,他们不明白患者明明在抢救,为何要捐献器官,甚至会说一些难听的话。他十分理解家属的心情,他说,观念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会迎来转变的。
相对于林苗淼情感细腻、柔软,吴世乐是理性的。他说,捐献一个器官,有30位患者在等待,如果生命不能继续,就让生命延续生命,让更多垂危的生命重温活着的美好,让更多家庭重享天伦之乐。
因为从事一项崇高的事业,每一名协调员全力以赴。在林苗淼看来,一名合格的协调员需具备热爱人体器官捐献事业,有爱心,有奉献精神;品行端正,沟通协调能力强;拥有相关医学背景,熟悉相应的法律法规,掌握医学伦理道德、心理学知识;工作态度严谨,有较强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等条件。
我省的人体器官捐献事业始于年,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这一职业随之诞生,现有协调员26人,包括红十字会系统8名专职协调员,医院7人、医院6人、医院5人为兼职协调员。
在协调员们的努力下,我省有3位患者逝世后成功捐献器官,捐献大器官共计九个、角膜一对,帮助十名器官衰竭患者重获新生、两名眼疾患者重见光明,其中一个肺脏挽救了两个人的生命。
生命终将走向死亡,生命的延续是生命最终的意义。林苗淼、吴世乐和所有协调员矢志不渝。
(记者彭娜
部分图片由青海省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