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时,她就成为了清华大学最年轻的正教授、博士生导师。
37岁的她率领团队,攻克了困扰生物学界近半世纪的科学难题,首次解析了人源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的三维晶体结构。
年,因为在蛋白质结构方面的突出贡献,她入选《Nature》杂志评选的“中国科学之星”。
年,加盟普林斯顿大学,担任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担任雪莉·蒂尔曼终身讲席教授。
目前,她在《Nature》《Science》《Cell》等国际顶级杂志上发表超过20篇重要论文。
年4月30日,美国科学院公布新入选院士名单,年仅42岁的颜宁名列其中,正式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名单显示其仍为中国国籍)。
颜宁的当选,表明她的学术成就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认可,在此向她表示祝贺!
除了祝贺之外,我们一起走进学术女神的世界:
一、颜宁的学生时代
喜欢自由的人生
年,颜宁出生在山东莱芜。莱芜现在是济南的一个区,也算革命老区。铁道游击队的枣庄,孟良崮的临沂离那都不远。
小时候的颜宁,活脱脱的男娃性格,上树偷桃,下河摸虾,天不怕地不怕,像风一样的女子到处疯跑。
也许是生在孔孟之乡,从小颜宁就爱学习,喜欢琢磨,喜欢一切美好的东西。她兴趣广泛,爱好武侠,喜欢唐诗宋词,文科一直是年级第一,目标是北大中文系,从小的理想就是要做一名记者。
谁知道班主任老师认为文科不如理科实在,硬把她拉回了理科。班主任语重心长地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没想到这句烂俗的话,放在今天的颜宁身上,简直就妙不可言。
高考填志愿时,父母希望颜宁学医;颜宁也想学医,但她心软,又喜欢小动物,根本下不了手解剖,最后只好选择了与医学相关的生物科学与技术专业。由此,拉开了她在清华大学辉煌的人生之路,这是后话了。
在成为大科学家之前,颜宁就是一个普通小女生。进入清华后,面对来自全国一等一的高手,颜宁压力很大。尤其是高等数学,更是她的拦路虎。颜宁非常担心,一度做噩梦,认为自己过不了,肯定要挂科,最后鬼使神差以67分涉险过关。
但颜宁却因此获得了巨大信心,如此糟糕竟然也过了,可见没什么可怕的。这一次心理的调适,对颜宁未来发展有重大的意义。那以后,她更加活跃,参与到各种兴趣活动中去,打球、健身等等,并且在大二成为学生会主席。
大三颜宁被著名结构生物学家饶子和选入自己的实验室。这一步对颜宁的未来产生重要影响。以前她总觉得实验枯燥,没意思。但在饶老师的指导下,她渐渐爱上了做实验。一面跟实验室的师哥师姐侃大山,一面满怀期待地等待未知的实验结果,其实特有趣的。
大四颜宁收到了诺和诺德中国制药公司的就业邀请函,薪水优厚,无数人梦寐以求,但颜宁婉拒了,很多人一辈子也不知道该做什么。
颜宁说,我喜欢自由的人生。
二、七年留学生涯
决定了颜宁未来的人生道路
在普林斯顿度过七年,颜宁对那里的绿地蓝天、微风古堡充满思念。
“普林斯顿真是太美了!”颜宁眼里直放光,“那里保留了大片的森林,还有一条运河。秋日的黄昏凭窗望去,周围是红色、金色、紫色的树,夕阳下的湖面波光闪闪,成群的野鸭在暮色中飞翔……有时竟然看得热泪盈眶!”
除了自然之美,颜宁更领略了科学之美。“给我们上课的大都是成就卓著的科学家,经典论文甚至课本里的很多东西就是他们亲自做出来的。他们能把每个科学发现讲得像历史故事一样引人入胜,会让你觉得:哇!原来做生物这么好玩!”
让颜宁难以忘怀的,还有普林斯顿的一对教授夫妇,都是美国科学院院士,丈夫还是年的诺奖得主。
“我是个夜猫子,很多时候晚上11点了,还看见他们夫妇在各自的实验室观察显微镜下的果蝇,那种淡定从容、简单执着让人感动。我觉得自己将来就是要这个样子,很简单地做自己喜欢的研究。”颜宁说。
在三个实验室轮转一年之后,颜宁到施一公的实验室做博士论文,先是从事抗肿瘤方面的研究;年继续做博士后,转型到膜蛋白研究。
“一公常常说:不要整天想着柴米油盐,只要你现在努力做到最好,未来的路就会越走越宽,根本不用为找工作发愁。实验上遇到苦恼,和他谈过之后,你就觉得自己好像很行,肯定能成功。最后还真的没有失败。”
在施一公的指导下,颜宁做得顺风顺水。年12月,她顺利通过博士答辩,并获得年度《科学》杂志和通用电气医疗评选的北美地区“青年科学家奖”;年10月,她带两个师弟师妹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做出了实验室的第一个膜蛋白结构。
三、清华最年轻教授
回归母校
当时她30岁,是全中国最年轻的正教授之一。
平素喜欢扎马尾、穿休闲装的颜宁,走在清华的校园里,看上去就像学生一样年轻活泼,她平时喜欢自称“青椒”,谐音青年教师。学生时代最讨厌教授照本宣科的颜宁,如今成了传道授业解惑之人,更是不曾对学生懈怠。
年,颜宁欣然接受清华大学的邀请,回到了母校工作。一切都是白手起家:安装实验台、订购仪器试剂、手把手教学生做实验……
颜宁说:“刚建实验室的时候,我都快疯掉了。”曲折之多,进展之慢,让急性子的她直抓狂:“大约有半年我都异常焦虑,后来步入正轨后,就顺畅得多了,感觉做实验跟国外没什么区别。”
自年回清华独立领导实验室以来,颜宁发表学术论文40篇,其中13篇以她本人作为通讯作者的论文发表在《自然》《科学》《细胞》等顶级期刊上,其成果两次入选《科学》评选的年度十大进展。速度之快、水平之高,令国内外同行刮目相看。
如今,再谈起当时的选择,颜宁毫不犹豫:“回国是完全正确的选择。”
四、影响全球的的科研成果
被《自然》评为十位“中国科学之星”之一
年以来,她以通讯作者身份在国际最有影响力的顶级学术期刊《自然》、《科学》、《细胞》上发表了19篇论文,其中两篇被《科学》「年度十大进展」引用。
颜宁是施一公老师的学生,在回国的5年里已经在CNS上发文9篇,在以论文数量排资论辈的环境,这对一个科研工作者来说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数字,可以完爆很多中科院院士。
颜宁的工作主要致力于重要跨膜运输蛋白的结构与功能机理的研究。GLUT1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运蛋白,这是非常重要非常有价值的一项基础研究,但是距离实际的临床应用还有很远,但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本身就是有区别的,在我看来,基础研究就是为了探索未知。
该成果在当年5月18日由《自然》杂志在线发表后,立刻受到国际学术界的广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23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