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刘半农首创汉字她改变代词体系,

北京中科医院怎么样 http://www.pfzhiliao.com/

“这一切都是刘半农的错!”上世纪二十年代,北京一份报纸上,这样一句呐喊声振聋发聩。

别看这对他的声讨来势汹汹,其实这个叫做刘半农的人,并没有做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他不过是创造了一个字,一个今天我们人人都在使用,已经习以为常的汉字,就是代指女性的第三人称代词“她”。

这个字是近代才出现的,让原本混乱的代词系统变得条理清晰,原本是一件好事。

那么,刘半农到底为什么会因此挨骂?他还做了什么其他的事情吗?难道“她”这个字的诞生,真的是不应该的吗?

投“戎”从“笔”

年,刘半农出生于江苏江阴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半农”并不是他的本名,他原本叫做刘寿彭,半农则是他后来正式使用的一个笔名。

他自幼就相当聪慧,吟诗作赋不在话下。早年读过书,成绩一直很优异。在辛亥革命的时候,也曾经参过军,不过因为忍受不了军队内部的混乱,次年就返回家乡了,从此开始了自己文学生涯的生活。

年的夏天,刘半农写了一篇小说,心血来潮投给了当时一本叫做《中华小说界》的刊物。

对方惊讶于刘半农字里行间展现出来的文学素养,立刻向他发出了“邀请函”。

这本刊物的背后,是一个叫做“新鸳鸯蝴蝶派”的流派。这个流派是清末民初出现的,虽然派别名称来源于“才子佳人的言情故事”。但实际上,除了恋爱小说,闯荡江湖的武侠题材和扑朔迷离的侦探题材,还有引发读者思考的社会题材,都是他们的涉猎范围。

因此,这个派别在当时很受读者欢迎,影响也非常广泛。刚刚从离开部队的刘半农,眼看着这个机会好像还不错,就答应了。

在这个时期,刘半农给自己起了一些“很符合流派审美”的笔名,比如寒星、半侬、翻瑞奴等等。不过“半侬”这个笔名,是他用得最多的。

正当刘半农在新鸳鸯蝴蝶派中混得如鱼得水时,三年后,他遇到了一个命中注定的“贵人”。

年,陈独秀先生“姗姗来迟”,结识了这位才子。

在仲甫先生一番话的劝说影响下,这位一向只关心风花雪月和奇闻异事的书生,茅塞顿开,突然意识到了“革命”的意义。

那么多有志之士在这片中华大地上来回奔走,想要打开民智,宣传救亡图存的先进革命思想,是多么有意义的一件事!

如此一对比,曾经只醉心于虚幻故事,不关心真实事件的自己,显得太没“格调”了。

刘半农当机立断,决定开始为《新青年》这样的刊物撰写稿件。为了表示自己的决心,他放弃了那些为了迎合读者口味的笔名,选择了“半农”作为正式场合使用。

天才的脑回路总是令人难以理解。身为文学领域一向的佼佼者,他对于语言方面也相当有兴趣。

有种说法是,想要了解一种语言,从骂人的话入手是最快的。刘半农曾经为了编纂一本《骂人专辑》,了解各地方言的特点,竟然在北京一报刊上发布了一条征集“骂人话”的启事,“以身试险”。

在从语言学家赵元任,文学理论家周作人,还有自己的学生口中收集了很多“素材”后,他又前去拜会了著名学者章太炎。

这下,时间跨度直接从当代跨越到了汉代,章太炎用古语“骂”他,每骂一句都会解释这句是什么意思,是谁说的,又有什么典故。从汉代“骂”到唐代,从上午“骂”到中午,刘半农还意犹未尽。他的同行只好强行拉住他,向章太炎礼貌告别。

虽然这本《骂人专辑》到最后不了了之,但是令人不等不感叹刘半农的“特立独行”。

可谁知,这轶事不过是一个“开端”。这位在文学和语言方面都颇有造诣的才子,一生可没少和“挨骂”沾边。

“她”的诞生

如果问“刘半农一生中被骂得最狠的一次”,那一定和“她”有关。

这个“她”不是具体的“人”,而是我们日常使用频率极高的汉字“她”。这次挨骂也不是像之前那样学术方面的“小打小闹”,而是货真价实地受到攻击。时间持续了数年有余,口水星子满天飞。

刘半农除了自己撰写文章外,也会发表自己翻译的作品,安徒生、托尔斯泰、小仲马、高尔基等外国名家的作品,很多都是由他带入中国民众的视野的。

当时,新文化运动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刘半农和鲁迅先生、胡适先生一起,都是倡导白话文的先锋。

年,刘半农正在发翻译英国的著名喜剧《琴魂》。在工作的过程中,他发现,英语中的第三人称代词,是有性别划分的。

男性是“he”,女性用“she”,甚至还有人以外的代词“it”。中国的汉字虽然有几千年的历史,却并没有这种详细的划分。

古文当中,曾经有用“伊”来代指女性的先例。《诗经》中就有“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名句。

此处的“伊”还是男女通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变成了男性文人对恋人的特有称呼。再往后就成为了女性的代词,但是使用并不广泛。

新文化运动时期,白话文的风气正盛。在关于代词的使用方面,大家并不会使用“伊”来代指女性,而是无论男女,无论是否是人称代词,都“一刀切”地使用“他”。

这原本不是一个会被许多人注意到的大问题,但是却苦了像刘半农这样翻译外国文学的翻译家。

国外的作品中,男性女性分得很清楚,上下行文的时候使用代词,也能很快将角色对应上。但是翻译成中文就不一样了,刘半农经常会分辨不清这个“他”到底指的是谁,搞得他很是苦恼。

于是,一个想法进入了他的脑海。语言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在进步的,就像他们如今在倡导白话文一样,并不是一成不变。那么,是不是也可以“创造”一个代指女性的代词呢?

但他知道,要想改变一个民族的语言,哪怕是一个字的改变,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他并没有“轻举妄动”,而是先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周作人。

这的确是一个很有创造力的主意。周作人一听,便立刻表示赞同,并且当即就在自己翻译的《改革》的小序中,将这个想法公之于众。

用“他”和“她”并列用作代词是二人倡导的趋势。不过,周作人也并不是一味地跟从刘半农,他也在其中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

周作人曾经有过在日本留学的经历,他指出,在日语当中,男性和女性的代词之间,有“彼”和“彼女”的划分,这两个词写作和读音都比较相似,而且也是近代才创造出来的。

加上目前的印刷手段中,很难打印出“她”这个字。那么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借鉴这种方式,用“他女”来代指女性呢?

虽然大家都支持将男女代词分开,但是在具体的施行方式上却并不相同。刘半农主张用“她”,周作人在自己的翻译作品中用“他女”,胡适先生则用“那女”。只有鲁迅先生还在坚持用古文中的“伊”。

刘半农感叹道,这文字语言的变化之路,还真是万分艰难。

没过几天,他们又受到了语言改革活动家、文学音韵学家钱玄同先生的信。信中洋洋洒洒,一针见血地提出了三大意见。

第一,本就主张应当限制并逐渐废除汉字的钱玄同,认为在这个节骨眼上再造新字,纯属是多此一举的。而且,对于印刷来说是个不小的麻烦。

第二,针对周作人和胡适的想法,他指出,在发音方面,汉字不同于日语,一个方块字就是一个读音,如果写作“彼女”或者“那女”,那么是当做一个字来对待,还是两个字呢?

如果当做一个字,岂不是又要再多创造一个读音?原本为了将代词区分变得简单才创造女性代词,现在岂不是本末倒置了。

钱玄同直接表示,如果真的有必要,就直接使用英语中的“she”。这和他废除汉字,转而用拼音的主张也相符合。

这下,对于刘半农来说,他和“她”的挑战,算是真正来临了。

争议不断

刘半农并没有被轻易“打败”,反而是用另一种方法,让“她”这个汉字真正地流行了起来。

“天上飘着些微云,地上吹着些微风。啊!微风吹动了我头发,教我如何不想她?”

一片嘈嘈杂杂的争议声之中,这首《教我如何不想她》应运而生。在整首诗歌中,“她”字可以说是点睛之笔,带来了“他女”“那女”和“伊”都无法媲美的韵律感。

语言学家赵元任甚至为这首诗谱了曲,优美的旋律将海外游子思念家乡之感娓娓道来,刘半农这个“她”字,也流传到了每一个中国人所在的角落。

但是,在这首诗歌的广泛流传之前,就已经给刘半农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据鲁迅先生回忆道,在那个白话文举步维艰的时代,哪怕仅仅是新式标点作出一点点变化,就会有一大群人“如丧考‘妣’”,刘半农提出一个“她”字,各方顽固势力更是像打仗一样气势汹汹地就来了。

关于这个“她”字,最大的反对声来自于一位名叫寒冰的作家。

而且,寒冰采用的方式相当“激烈”。一篇名为《这是刘半农的错》的文章横空出世,全然不顾刘半农尚在国外留学,点名道姓地痛骂刘半农,还把“战场”从二人的意见不同,直接扩大到了整个文坛和社会层面。

一些女性学者也纷纷附和,认为现在已经是新时期,男女处处平等,为什么要特意做这样的区分?况且像“我”和“你”这样的第一第二人称,也并没有性别的区分,为什么第三人称就要作区分?

汉字中,一些贬义意思的字都是用的女字旁,比如“嫉”、“妒”、“奸”、“嫌”等,这个人们尚且不熟悉的“她”也是女子旁,这不就是侧面上对女性的侮辱吗?

但是,也有不少青年学者是支持刘半农的,纷纷在自己的作品中使用这个新兴的“她”字。双方立场不同,又各执己见,竟然以报纸书刊为阵地,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口水战”。

仅仅因为提出了一个字的想法,刘半农此时还从未在公开场合使用,自己也从未代表权威,就被骂到如此地步,以至于他甚至不敢独自出家门。

但是,他并没有被这股势头吓到,那首《教我如何不想她》,就是在这个时期诞生的。

当时,以语言学家陈望道为首的诸多学者,也开始主张将第三人称代词进行分化,刘半农抓住了这个机会,不仅再创造了一字用来对应英文中的“it”,第三人称的代词体系也系统地建立了起来。

刘半农力排众议,坚持使用“她”字来代指女性,并解释说其中并没有任何侮辱女性的意思。到了年左右,经过多年的流传和使用,“她”字不仅为人民大众所接受,也开始出现在了冰心、茅盾、鲁迅等文学大家的作品里,得到了普遍的认可。

时代是不断在进步的,很多东西需要我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是一成不变的,刘半农的经历就是很好的例子。

人们要勇于改变,不要被历史所束缚。但这个过程中,一定会有无数的阻碍,有无数反对的声音,但是如果你的想法是科学的,是有依据的,不是空穴来风和头脑发热,那么就应该坚持下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872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