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证券时报」
谨以此文献给在深圳打拼的我的高中同学们,并纪念深圳特区成立41周年。
孙勇
年8月,深圳龙城高中的学生小乐收到了香港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小乐的父亲阿志兴奋地向我报喜,并发来升学宴邀请函。我为阿志和小乐高兴。
阿志和我是老乡,也是高中同学。湖北省蕲春县第三高级中学是我们共同的母校。年,阿志离开蕲春,来到深圳打工,先当治安员,再做信访接待,如今是深圳坪山区一家大公司的物业管理负责人。
小乐升学宴那天,几位久违的高中老同学喜相逢。老同学们平时散住在深圳各处,各自忙生计,加上当前疫情防控戒备未除,即便是同在一城,也难得聚一次。此次借庆祝小乐升学之机晤面,颇有喜上加喜之感。憋了很久没用的老家蕲春话,终于在这次同学会上淋漓尽致地派上了用场,过瘾!乡音最能解乡愁。
在深圳,我的高中同学会,其组织机制的形成自有渊源,不妨简单介绍一下。
从年起,由鸿姐打头阵,我的高中同学陆续走出蕲春,来到深圳,形成共计14人的移民小分队。这个小分队的规模,放在蕲春三中同届毕业生中横向对比,不算小。据我目前掌握的数据,我的同届高中毕业同学中,留在老家蕲春工作的最多,其次是湖北省省会武汉;出省工作的,在北京、广州、深圳、重庆、合肥、温州、宁波、漳州等城市均有分布,其中,分布在深圳的最多。
从蕲春来到深圳工作并定居的这14位高中同学中,从学历上看,有9位上了大学,有2位高中毕业后上了进修学校,有3位读到高中毕业为止;从职业上看,创业当老板的5人(其中有1人未上大学),当公司高管的2人,当企业普通员工的2人,当公务员的1人,当教师的1人,媒体从业者1人,当“全职太太”或“全职爸爸”的2人。这个小小的统计样本,在外来移民占比近八成、常住总人口约万的深圳,显得微不足道。然而,一叶知秋,从中可以多少窥见一些深圳之所以成为深圳的密码与因由。
从蕲春来到深圳工作的高中同学,因为是先后零散地抵达,起初人数少,加上当时没有串联的想法,所以彼此之间没有形成完整的人脉网,也就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深圳同学会,只是偶尔有两人的碰头会。年,来到深圳的蕲春三中同学达到10人以上,这才想起要成立一个以蕲春为故乡、以母校三中为精神纽带、以深圳为新家园的同学会。于是,年底,“蕲春三中深圳同学会”成立。同学会设会长、秘书长各一人,分别负责全盘统筹和具体事务。为保证“蕲春三中深圳同学会”健康、长远、可持续运行,同学会成员每人每年交元会费,用于同学会开支;计划每年在深圳举办高中同学会三到四次,聚会时,聊聊天,叙叙旧,谈谈商业合作项目,当然,也喝酒、唱歌、打麻将或打篮球。
深圳同学会对于我这个媒体从业而言,也是一个信息源和观测点。从当公务员的盛哥哪里,我可以捕捉深圳政界的风向;从打拼于商界的阿志、亮哥、冰哥、邦哥、铭哥、闻哥、钱哥、宇哥、鸿姐那里,我可以感知经济的脉动;从当教师的俊哥那里,我可以共情教育的痛点;从主内的剑哥和潇姐那里,我可以了解“全职太太”和“全职爸爸”的所思所想。
时间过得真快。一晃,我成为深圳人已经有15年了。高中同学中最早闯深圳的鸿姐,在深圳已经扎根28年了。在深圳的14位高中同学,生活在深圳的平均时间长度,大约是20年。20年,约等于深圳特区年龄的一半,也是一个人从诞生到成年的正常周期。而实际上,咱们这些高中同学的孩子们,也都在20岁左右,正是上大学的年龄。孩子们在深圳诞生,是地地道道的深圳人,祖籍所在地——蕲春对他们而言,已变成遥远的、陌生的异乡。未来,他们会留在深圳吗?他们会奔向何处?我相信,他们也会有自己的同学会,那地点待定、举办方式待定,属于孩子们的未来的同学会,让我遐思无限。
谨以此文献给在深圳打拼的我的高中同学们,并纪念深圳特区成立41周年。
(作者系证券时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