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八爷
二八爷
讲一个冷笑话。
去年6月,我们欢送师兄师姐毕业。
送别那天我和室友站在校门口,看着渐行渐远的毕业生专车长吁一口气。
我对室友说:明年毕业怎么纪念?
旅游。室友脱口而出。
好,明年一起。我说。
接下来几天,我们讨论了诸多毕业旅游的目标地点:古都北京,天府成都,鱼米东吴,屋脊青藏,瑰岛台湾...思维一度拓展到了泰国,越南,菲律宾,韩国,日本...
但时至今日,谁没有提起毕业旅游的事,此刻的我们已迟暮大四,所剩时光屈指可数。
忽然某天,室友问:快毕业了,不去旅游?
没人接话,气氛僵硬了几秒。
不去,没钱。我说。
这句话说得有点窝囊。
但最终我们还是没去旅游。
只是这段时间,朋友圈充斥着各式各样的旅游写真,聚会写实,约饭实拍。
北京、苏州、拉萨、广州...
泰国、越南、韩国、日本...
虽没能迈出宿舍,但也在朋友圈里遍历了大江南北。
没吃过猪肉,倒见到了猪跑。
羡慕?羡慕。
想去?很想。
有钱?暂无。
我和我的室友比任何人都清楚,我们根本不会去旅游。
去年那段对话,不过是为了壮壮自己穷而怂的胆。
除此之外,毕业前的这两个月,我没有发一条朋友圈,我和我的室友自此从喧嚣朋友圈里销声匿迹。
无任何仪式感,此生一次的大学毕业显得普普通通,乏术可陈。
笑话讲完了,这个业也算是毕了。
很明显,缺失仪式感的生活枯燥而无聊。
当真如此?
不全是。
幼时的生活几乎可以和仪式感画上等号。
生日的一块蛋糕能让我手舞足蹈;儿童节的一场庆典会会让我彻夜不眠;去公园的一趟出游也可以让自己准备许久...
后来,成年了,生活视野宽了,曾唾手可得的仪式感却不再轻易获得。
因为成本高。
一场仪式感,能够消耗掉我未来一个月的生活幸福感。
不是没有仪式感,是没有足够财力去支撑越来越物化的仪式感。
不得不提一下生日。
宴请,观影,电玩,旅游...生日成了短暂逃离工作繁忙与生活压力的默认借口,但成本斐然。
回到大学。
这四年,班上全体男生只有一人过了一次生日,其余所有男生压根连自己生日都不告诉大家。
一方面是实在买不起这高昂成本的仪式感;另一方面是大家早被泛滥的仪式感淹没。
因为大大小小的仪式感,一直都存在,不过是奢华和廉价的区别。
逢年过节,朋友生日,女票生日,父母生日,同事生日,领导生日,庆功仪式...你可以选择奢华的仪式感,也可以选择廉价的仪式感。
奢华的仪式感:体面,舒服,短暂,高端,配得上我们现代人快节奏大压力的生活步调。
廉价的仪式感:除了少花钱甚至不花钱,还能让人感到压抑。因为你的周围充斥着那些五光十色,纷繁喧嚣的高端仪式感。强烈的对比可以让人对自己的生活方式产生更为强烈的质疑,进而对自己的生活失去期待。
现在有一个现象,我们会为了制造仪式感而去制造仪式感,而不是为了某个具体事情。
在我们现代人眼中,仪式感意味着我们有一个合理借口来进行消费。
情人节、元宵节、复活节、端午节、圣诞节...所有的节日都可以披上仪式感的外衣。
于是仪式感被物化,更重要的,形式大于了实质。
我是应届毕业生,毕业之际,看到伙伴们各奔东西,工作或考研,人人都在寻觅着去处。
今年三月,我收到了一位同班同学入职典礼的参加邀请函。
他的东家是世界五百强,所以我本认为可以享受一场饕餮视觉盛宴。
结果,大失所望。
入职典礼的场所是一间四十平办公室,整场入职典礼均以PPT外加视频的形式完成,此外,每位入职新人都有一张专属的大桌子,桌上零食和桌边座椅用来款待自己的亲友团。
最终,我坐在那位同学身边,一起见证了他的入职典礼。
其实我想说,我很感动,因为诚意。
没有张灯结彩和锣鼓喧天,取而代之的是真诚。
这种仪式感简单不失诚意,朴素不失温度。
对于我,毕业并没有旅游助兴,因为我买不起这么贵的仪式感。
相反,过去两个月,我和室友的情谊在杯酒盏茶中的小仪式中得到了升华。
正所谓,富有富的仪式,贫有贫的仪式。
贫不必慕富,真情是融于柴米油盐的,简单的仪式也能准确表达内心情绪。
但打肿脸充胖子,以有限财力精力去追求奢华的仪式感,先不说自己是否会因这种仪式感水土不服,还要扪心自问是否在透支未来的幸福感。
反之,富不可笑贫。
华丽仪式感只能证明自己在用一种更高级的物质方式诠释情感,并不代表自己能以此为借口,拥有一种批判他人生活方式的优越感或权利。
说走就走的旅行不一定适合所有人,在走之前要先稳一稳加速的心跳。
最后,祝看到这的每一位端午安康。
珍馐可以不吃,但粽子还是要品;
狐朋可以不约,但老友还是要聚;
重李可以不买,但家还是要回;
更重要的,父母还是要陪的。
生活,需要这种有温度的仪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