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中国北京的北四环区域尚不繁华,建成不久的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格外惹人注目。中午,一位戴着眼镜,身材清瘦修长、衣装得体的先生,匆匆从大门出来,坐上了在门外等候已久的伏尔加轿车。
那位先生在大家印象中,总是一个匆匆的身影。轿车一路向西,很快就消失不见了。他就是海外留学回来的大师级别的科学家,现任研究所副所长——郭永怀。他的学生,都不知道,导师又要去哪里?
时间久了,郭永怀的研究生们得出了一个规律:只要是广播、报纸上爆出了核试验成功了,他们的郭老师就要回来了。身边人都习惯郭先生突然消失,一段时间后,又突然回来。
图
郭永怀
年,噩梦突然降临,逼迫世人去接受一个残酷的事实:郭永怀先生永远不会再回来了。
12月初,郭永怀在青海基地发现了一组重要的数据,他匆忙乘坐夜班飞机赶往北京。郭先生比较喜欢乘坐晚班的飞机,他认为晚上可以在飞机上休息,也不影响白天工作。
12月5日,飞机即将到达北京机场,在离地面米的时候,飞机突然失去平衡,严重偏离跑道,飞速扎进了玉米地。落地的瞬间腾起一团火球,飞机顿时迸发出高温,赶来救援的人员连连后退。飞机内14人,仅有一人生还,郭永怀先生永远地离开了。
当日,中南海怀仁堂,周恩来正在招待外宾。一名秘书行色匆匆地走了进来,来到周恩来身边耳语了几句话。原本满面春风招待外宾的周恩来,脸色一沉,不可置信地看着秘书的眼睛。
周恩来欠身离开,在转身的瞬间落下了眼泪。秘书对周恩来说的正是北京首都机场在着陆时坠毁一事,其中一名遇难者是郭永怀。据后来工作人员回忆,周恩来失声痛哭。
图
周恩来
噩耗传到中科院,钱学森得到消息双眼通红,止不住落泪,缓缓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道:“回国前,美国人说我能抵两个师,他们哪里知道,郭永怀能抵两个我啊!”
郭永怀空难丧生,周总理落泪,钱学森哀叹:他能抵两个我。
年,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在人民大会堂表彰“两弹一勋”,有23个人在功勋榜中。郭永怀也在其中,他是我国唯一在核弹、导弹、人造卫星三个领域中都做出了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也是唯一以身殉职的科学家。
求学立志报国
20世纪初,山东省荣成市滕家镇西滩郭家村。学堂放学后,几个儿童结伴来到村外的空地,他们正在进行一场比赛。孩子们个个跃跃欲试,摆好了姿势。一声“开始”,孩子们都把折好的纸飞机尽力向前投掷,纸飞机在空中划出了一道道或近或远的弧线。
每次比赛,有一个孩子的纸飞机总是飞得又稳又远。孩子们聚在一起寻找原因,才发现,这个孩子折的纸飞机,机头较尖,这样一来就能很好地减少纸飞机飞行的阻力;两边机翼对称,而且较宽大,这样一来它的重力就能尽可能地与空气中的浮力成正比,大大增加了飞行时间。
折出这种纸飞机的孩子正是郭永怀,方圆十里的乡亲们想象不到,几十年后,这个孩子将会成为名扬天下、举世闻名的力学家。我们追寻郭永怀的成长足迹,便不难发现,其实命运早就在他的生命中播下了种子,指引他走上一条不平凡的道路。
年4月4日,郭永怀出生于山东省荣成市滕家镇西滩郭家村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家中世代为农。郭永怀的父亲郭文吉,略通文墨,很早就挑起了家中的重担。郭永怀的三叔郭文秀,读了十几年的书,致力于科举改变命运。
三叔郭文秀多次赶考,始终没有高中,迫于生计在村子里办起了学堂。邻里邻居本就没有什么收入,为了让大家都读得起书。三叔收的学费很低,十里八乡的孩童大部分都在这里念书。
年,郭永怀10岁,展现出了非凡的智力。父亲将他送去了三叔那里上学,郭永怀读了三年。年,他来到石岛镇明德小学读高小。明德小学是一所新型学校,郭永怀接受了现代化教育。他天资聪颖,勤奋好学,每次考试,他的成绩总是名列前茅。
年1月,郭永怀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青岛大学附属中学,获得了公费入学的资格,成为村子里第一个中学生。当时国家内忧外患,郭永怀与众多学子一样,立志科学救国。
年夏,郭永怀从青岛大学附属中学毕业,他想继续求学,实现读书救国的愿望。外国人在中国国土飞扬跋扈、为所欲为,让郭永怀十分愤懑,更加希望有朝一日要为中华民族争口气。
老师们也纷纷叮嘱郭永怀千万不要放弃学业,郭永怀回到家中说了这件事,苍老的父亲默不作声地听完孩子的话,最终叹了口气说道:“这几年收成不大好,家里没有多少积蓄,负担不起你的学费。”
郭永怀不放弃地说道:“爹,我会努力争取奖学金,尽量不让家里花太多钱。”郭永怀的三个哥哥十分疼爱他,郭永怀也是兄弟几人中读书最好的,哥哥们纷纷说道:“四弟,你且放心去读书,我们总会帮你凑齐学费,之后的路主要还是看你自己。”
商量过后,家人们最终决定让郭永怀去平津读书
图
郭永怀
小小的村子即将出现一位高材生,这件事轰动了全村50多户人家。郭永怀赴天津开学的那一天,家人和村民都来送他,父亲叮嘱道:“怀子,你是农村人,全家人供你去洋学堂不容易。你去了天津,不要跟着学坏了,好好读书,听先生的话。”
就这样,刚满20岁的郭永怀,带着全家人的期望,登上了烟台到天津的客轮。到了天津,郭永怀遇到了热心的山东老乡,在他们的热情帮助下,他知道了南开大学即将招收一批为数不多的公费生。
郭永怀参加考试,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南开大学的预科理工班。当时的南开大学规模并不大,全校只有多名学生。年,郭永怀转入了本科,他坚定地选择物理专业。好友同伴纷纷告诫道:“物理难学,国家落后。到时候毕业,这个专业,怕是连‘饭碗’都找不到呀!”
郭永怀意志坚定,不为所动,下定决心要为探求科学真理而献身。郭永怀投到了物理学教授顾静薇的名下,成了这位女教授唯一的学生。顾先生独具慧眼,十分喜爱这个勤学好问的学生。
留学路上的小插曲
年,日寇进犯华北,国家到了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民族危机感,激起了郭永怀心底强烈的责任感。他亲眼看到日寇的飞机在我国上空肆无忌惮,一顿狂轰滥炸。国民党软弱,中国人民赤手空拳,惨遭屠杀。
郭永怀认为,如果中国也有这样的武器,有了反击的能力,谁还敢来犯我中华?学校受到战争影响,迁往了昆明西南联大。当时,与航空有关的力学正在蓬勃发展,于是他将专业转向了力学。
昆华中学高中部,是一个小小的四合院,院内聚集了全国各地的人才,其中便有钱伟长、林家翘和段学复等人。
年夏,英国当局用中英庚款招收中国留学生。小院子里的人都沸腾了,大部分人都跃跃欲试,十分期待。饶毓泰教授推荐郭永怀应试,考试只招收力学研究生一名。郭永怀与钱伟长和林家翘等人一同应考。
图
第七届留英公费生合影,后排右三为郭永怀
最后有三名同学不仅远超录取线,而且成绩相当,难分上下。在考试委员会的争取下,英国当局同意将他们全部录取。这三人正是郭永怀、钱伟长和林家翘。出结果的那一天晚上,大家举办了告别宴会。
好事多磨,这批学子聚集香港,准备去英国。恰巧欧洲战争爆发,海路不通,学子们只能原路返回昆明。
次年,英国政府下来了消息,同意将这批学子送到英联邦成员国学习。留学生22人,计划从上海乘船去加拿大。出发那一天,学子们领到了护照,翻开一看,居然是日本的印章。
学生们怒不可遏,纷纷抗议道:“这不行,中日已经断交,况且日本还在大肆侵略我国,我们不能接受这样的签证!”
英国代办却不以为然,看着前来抗议的学生十分恼火,威胁道:“如果你们不接受,那就不要去留学读书了!”
英国代办态度坚决,不少学生开始妥协。这时,素来沉默寡言的郭永怀,开口说道:“身为中国人应该有自己的立场,我宁愿不出国。”说完就下了船。郭永怀的浩然正气感染了其他学生,也跟着走下了即将起航的船只,返回昆明。
经过中方多次交涉,英方最终做出了让步。同年9月,22人再次接到了出国的通知,去加拿大留学。国民党教育部长朱家骅为了在留学生中发展势力,教唆工作人员在每个留学生的文件表格中塞了一张国民党的申请书。
郭永怀自然看到了,他毫不犹豫地将申请书撕成了碎片,扬手撒进了大海。
学成艰难回国路
年9月,郭永怀一行人来到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学习。
年,郭永怀凭借优异的成绩来到了当时国际上著名的空气动力学研究中心。他和钱学森一道成为了世界空气动力学大师冯·卡门的弟子。
年,郭永怀获得了博士学位。空闲时间,钱学森常常会开着车,拉着郭永怀这个师弟兜风,在郊外自由地谈论学术。
图
钱学森
年,飞机飞行的速度并不理想,声障是提高飞行速度的难关。郭永怀与师兄钱学森联手,经过多次试验计算,写出了震惊世界的数论论文。论文中首次提出了“上临界马赫数”,为解决跨声速飞行问题奠定了坚实的理论。
美国康奈尔大学一封邀请函,更是开启了郭永怀学术研究的黄金10年。郭永怀在这所著名的高校,一手创办了航空系。
郭永怀在康奈尔大学中遇到了灵魂伴侣——李佩,他们相知相爱,生活十分幸福。郭永怀知道,这份安定不过是短暂的风景,他终究还是要回国的。
或许是因为郭永怀的工作可能接触到机密,美国政府让郭永怀填写一张表格,其中有一项是:如果美国发生战争,你是否愿意为美国服兵役?郭永怀还不犹豫地勾选了“否”,当他被询问是非愿意加入美国籍时,郭永怀还是给出了同样的答复“No”。
李佩后来回忆道:“自那以后,总感觉院子周围怪怪的,好像有人在盯着我们。”
年,新中国成立,从战争阴霾中走出来的祖国,呼唤着海外游子。美国对新中国的封锁,丝毫不加掩饰地体现在对中国科学家的态度上。钱学森和郭永怀等人,因为学术上的成就,被盯得很紧。钱学森更是遭到了恐吓、软禁等。
钱学森与郭永怀两家人经常聚在一起,聊到深夜,遥问:“回家的路还有多远?”
后来,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祖国没有忘记远在海外想回国的游子。周总理在中美日内瓦大使级会议上,提出以美国俘虏交换在美国的中国科学家。
远在美国的郭永怀、钱学森等人燃起了希望。师兄钱学森在周总理的关照下成功回到了祖国的怀抱,郭永怀得知后回国之心更加迫切。美国当局对郭永怀进行了各种威胁,阻止他回国。
郭永怀心急如焚,常常自我鼓励道:“师兄能回去,我肯定也能回去。”
图
钱学森一家
郭永怀请律师向美国移民局进行交涉,强烈表达了他想回到中国的意愿。根据中美大使在谈判中达成的协议,美方不得不同意让郭永怀回国。
郭永怀与妻子在做回国的准备,郭永怀将他多年来的科研文章和教义手稿堆在了后院。过去,郭永怀为了撰写科研论文和手稿,花了不少时间,常常通宵达旦。那些资料,一字一句都是学者的心血。
郭永怀却一把火将它们点燃了,郭永怀的妻子李佩深知这些文稿对丈夫的特殊性,劝阻道:“何必烧毁呢?我们回国后也能用啊!”郭永怀平静地说道:“不毁掉就会有麻烦,我烧掉了纸上的知识,我脑子里的知识永远不会消失。”
康奈尔大学航空工程研究生院院长,举行了野餐为郭永怀送行。野餐结束后,郭永怀将大量的讲义一页一页投进了烧烤香肠中的炭火中。在场的学生和教员看着越烧越旺的火焰,许久无言。
事实证明,郭永怀的机智和远见。他们登上轮船,即将出发时,突然被自称美国移民局和联邦调查局的彪形大汉拦住,说要对郭永怀夫妇、张文裕夫妇等人的行李进行检查。
开船推迟了两个小时,郭永怀与李佩暗自替他们担心,生怕他们被扣下。最后,特务们检查完所有物品离开,几人才松了一口气。
回到祖国,上午是科学家,下午是工程师
年9月30日,郭永怀等人终于再次踏上了祖国的土地。郭永怀的夫人李佩曾对后人说道:“我们过境踏上国土,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几间灰突突的小屋,还有穿着灰色制服的边防战士。在空中飘扬的五星红旗格外耀眼,它让我们感到兴奋和温暖。”
郭永怀回国后全身心地投入高超空气动力学、爆炸力学和电磁流体力学等学术研究指导工作中。他基本没有了星期天和节假日,一整天早出晚归也不再午休,埋头书案。工作成了他生活的全部,也成了他最大的乐趣。
年,上午,郭永怀照常在力学研究所当一名科学家。到了中午,就有一辆伏尔加轿车静候在力学研究所门口,郭永怀乘坐轿车,从力学研究所“消失”,秘密赶往原子弹研发场地“九所”,摇身一变成“工程师”。
郭永怀和科技工作者在长城脚下进行了多次实验,那里冬天像是冰窖,夏天就像火焰山一般。
三年后,九所搬到了青海基地。基地地处高原,空气稀薄,水也很难煮开,常常饭都煮不熟。最低温度达到过-40℃,条件十分艰苦。年过半百的郭永怀终年在北京与海拔0多米的青海来回奔波。
郭永怀在青海工作,属于机密,妻子李佩过问,他也只能说是去大西北讲课。李佩知道丈夫是研究空气动力学的,有一次不善撒谎的郭永怀居然说,自己是去西北种花。
为科学献身,名垂千史
郭永怀带领研发团队,在没有图纸和资料的情况下,夜以继日地致力于核武器的研究。郭永怀每天睡在铁床上,也不让警卫员铺垫子,他说:“我喜欢直接睡在铁板床上,疼醒了就起来继续工作,丝毫不用担心睡过头。”
年10月16日,下午,郭永怀培育的“沙漠之花”终于在罗布泊绽放。罗布泊一声巨响,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在欢呼雀跃声中,已是满头白发的郭永怀却因劳累过度在现场晕倒了。
年,郭永怀再次踏进了青海高原,参与我国第一颗热核武器研发。
12月4日,郭永怀在实验中得到了一份重要的数据,他迫不及待想将这份数据送去北京。
5日凌晨,飞机在即将降落时失去了平衡,不幸失事。飞机的残骸散落了一地。机舱内14名乘客,仅有1人生还。十余具遗体被烧得面目全非,前来搜救的人员通过郭永怀的手表认出了他。
郭永怀与另一具遗体紧紧抱在一起,人们将他们分开,一个完好无损的公文包掉在地上,里面装的正是那份绝密资料。生命的最后关头,为了保护这份重要资料,郭永怀与警卫员牟方东紧紧抱在了一起。在场的救援人员,看到这个场景,下跪痛哭。
周恩来得知后,泪流满面,下令彻查飞机失事原因。在中央领导的高度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22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