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牧人生是心之所向,不是走投无路

自千年之交以来,随着美国舆论主流对家庭价值的重新强调,“旷野”开始象征死亡之地。

年,弗吉尼亚州的一位青年认为父母的家庭是一场谎言,整个社会是虚伪的,他从富裕的家庭出走,辗转流浪至阿拉斯加的荒地住下,他美化远离尘嚣的大自然,却不知大自然正是“天地不仁”的,他终因欠缺生存技巧而死于荒野中,时值年。

他的故事在年被写成报告文学《走入荒野》(IntotheWild),至年搬上银幕,中译片名《阿拉斯加之死》。

01写实的电影

从随机杀人案泛滥成灾看,美国已成为反社会行动的集大成者。上个世纪下半叶,美国出现一名隐居山林的恐怖分子炸弹客,被联邦调查局赋予“大学航空炸弹客”(Unabomber)的代号。

该人是一位数学天才,因抗议现代文明而辞去柏克莱大学教职,迁至蒙大拿山区,自建无电无自来水的木屋,也远离货币,因愤见周围的原野遭人为破坏,开始将自制炸弹邮寄给他认为的“罪魁祸首”,目标多为大学与航空公司,从至年方落网,共杀死3人,伤23人。

该片似乎开拓了一个文类,年又出现改编自真人事迹的电影《小时》:话说一名峡谷攀爬者,在年前往犹他州的峡谷地国家公园攀爬,却不慎在爬落一个狭缝型峡谷时触动一块巨大的滚石,把他的小臂给卡住了。他呼天不应呼地不灵,素来独来独往的他,连离家旅游都没有通知任何人。

他绝望地过了五天,将一天的口粮分数天消耗,食水用尽就饮自己的尿。他回忆起过去的人际关系的片段,到了第六天,他在幻觉中看见未来可能有的儿子,涌现了求生的欲望,就用背包里的工具制造一个扭矩,将被卡住的小臂上端的骨绞碎,然后用口袋小刀将下截慢慢地切断。

该人后来获救,视频结尾用了魔幻写实主义,只见他用独臂从游泳池的一端游到另一端,他的整个家族和亲友都并排地坐成几列在等着他。

02《游牧人生》为何不安身?

在《游牧人生》里,女主角芬恩在离开原居地后,就一直在各地漂泊,却从不缺少安身的机缘。

原居的废镇已经停止营运,芬恩必须驾车至邻近小镇购买生活用品,在大卖场中遇到她先前的好友及其女儿们,其中一女甚至还是她教过的学生,该友人一家已先迁地为良,她们看到芬恩如今住车屋,恳求她搬来和她们住,但她婉拒了。

芬恩的车屋坏了,修车匠告诉她换一辆新车更划算,芬恩说这辆车是她赋有感情的家,没钱修理就搭长途公交前赴她童年的老家加州,向她妹妹借贷,她俩童年时感情很好,妹妹说姐姐的离开在她心里留下一个空洞,尤其在丧夫后不该滞留在废镇、该回家团聚,但芬恩借了钱后仍然离开了。

在旅途离离合合的车屋聚落中,她屡次重逢一位帅气的老头子戴夫(Dave),彼此产生了好感,后来戴夫被他儿子的家庭接回去养老,戴夫留下地址与邀请函。隔了一时段,芬恩长途驾驶造访,赢得戴夫的大家庭的好感,他的孙女私底下和她说戴夫喜欢她,望她留下。一日凌晨,她在主人家中各处徘回一翻后,克服留恋之情重新踏上征途。

在这里,是雄健的个体远离人群单独面对原野?还是依恋障碍症(attachmentdisorder)的病态人格?一名中老年寡妇单身无惧地朝向未知性、面临不确定性前途,却透露自我坚强的内在力量。

然而,无限解放的荒原也是苍凉。芬恩在驾驶中虽然未到圣诞季节却唱圣诞歌曲,新年夜则见她点燃了一根烟花棒,沿着空荡的车屋聚落高喊:“新年快乐!”

从美国文化研究去谈《游牧人生》,其透视要比从时事看问题来得深,后一视野只看全球化潮流造成美国制造业萧条,使国民失去安身之所,驱使他们走上“游牧”生涯。然而,美国研究,尤其是比较文学专业的,轻车熟路就将这部作品纳入某一个现成的文类,或替美国原野意象的系谱学补上一环,也容易陷入另一个窠臼,并非真正掌握这部作品。

《游牧人生》有文学背景,但不一定吻合美国某部分人对自身刻板印象化的想象。这是我把这部作品看了第二遍得出的结论。换而言之,我是看到第二遍,才从上述那些权威性的争论中挣脱出来。

03游牧并非走投无路

电影一开始,芬恩将离开恩派尔,她从租赁的仓储中取出一些用具以及有纪念价值的物件,先轻抚一个瓷盘,再从一纸箱的衣服中挑了一件拥抱了一下,一并带着上路。

从后面的剧情得知,衣服可能是她亡夫的工作服,她只能选一件承载对他的回忆,那个瓷盘是一整套的一件,是她爸爸从庭院旧品拍卖中所得,送给女儿当中学毕业礼物的。

芬恩将离开恩派尔,并非勇敢地步上“游牧人生”。她重返曾经工作过的亚马逊物流做季节性的邮寄包裹的包装工,并以会员证住入亚马逊公司外包的员工旅舍,此地她曾经常来做短工,想必离她的原居地不远,因此才会在大卖场中遇见已迁至此的友人一家,后者甚至好心地请她搬来和她们住,但她婉拒。

后来,季节性工作结束了,她续居公司承包旅舍没有优惠,却不想离开该地,就去职业介绍所求助,但既然是工作淡季自然无工可做,晚上就把车屋停泊在大卖场已降雪的停车场,一名员工好心地跑过来告诉她晚上气温将骤降,附近有收容所可过夜。她心领了,却不想久留,翌日就驾车远赴较温暖的大西南。

在季节工还没散伙前,芬恩的一位同事梅(May)曾给她介绍鲍勃威尔斯(BobWells)的游牧生活运动,芬恩毫不感兴趣,但还是画了一张地图塞给她,那就是去该运动在亚利桑那州石英镇(Quartzsite,Arizona)的年会的地图。

鲍勃威尔斯是真有其人,是游牧生活运动的导师,在电影中也现身说法。后无退路的芬恩遂开始参与这种生活方式,并随大家学习自力更生的生存伎俩,后来一度陷入困境,发现自己在野外谋生的车屋竟然没有备胎。

营友相互交流心声,透露没有一个是因愤世嫉俗走上这条路的,也并非全是走投无路,有些人是替别人还愿的。

一名黑人妇女说她有与父母与外婆一起外出旅游的心愿,结果他们都在短期内相继去世,因此她不想错失人生。另一名中老年妇女说一位同事购买了一艘帆船停泊在门前的车道上,从未动用,退休前两周却因癌症去世,她不在等待人生,将船拖到草原上(草原上也有湖泊),等于替他还愿。

04老人要的是自由

大陆的片名《无依之地》,以及大陆曾将的美国电影《NoCountryforOldMen》译为《老无所依》,都是基于自身文化成见制造的误导,仿佛美国是将老人弃养的国度。

这个现象并非广泛存在,但问题颇复杂,在此只能三言两语:中国人今日仍不脱“养儿防老”的心态,美国人倾向对子女说,我将你们都养大了,尽了责了,余下的人生还给我自由自在地过吧!美国的长者尤其怕成为他人的负担。

《NoCountryforOldMen》即指一位年迈的警长疲于应付辖区内日趋增长的暴力案件,但仍得拼老命面对。

至于《Nomadland》之译为《无依之地》,则与剧情相悖。芬恩将离开亚马逊员工旅社时,发现有一条弃养的狗,获悉是另一位季节工的,他因为中风,被女儿接回东部去了,狗却被留下。

帅气的老头子戴夫得了急症,后来虽然痊愈了并继续打工,但儿子闻知,仍前来将他接走,戴夫对芬恩告白:自己年轻时从未尽父责,因此与儿子颇为陌生,芬恩仍然说服他接受儿子的好意,戴夫打算是暂住,后来却住下来了。

至于芬恩,从一开始就有友人邀请她搬过来住,她前往加州妹妹处借钱,妹妹就表达一直怀念她,并怪她丧夫以后宁愿待在鸟不生蛋的地方仍觉比与家人团聚有趣。在戴夫的大家庭里,她尤其遇到了一个欢迎她的温馨环境,但她都放弃了。究根到底,还是未能忘怀过去。

最后改变她的思想的是与游牧生活运动的导师鲍勃威尔斯的一席谈。她向后者坦白:她很爱她的亡夫波(Bo),波从来不知父母是谁,夫妇俩人也没子女,但波在恩派尔的人缘很好,大家很喜欢他。

这些记忆都留在恩派尔,如果她离开了,这一切的记忆都化为乌有。这可以解释在恩派尔沦为废镇后,她仍不走的原因,她在该地从不曾有过伟大的生涯,唯一的一份正式工作是在美国石膏公司的人事部,其他都是临时工,例如当代课老师一类。

待至恩派尔的邮政编码被废,生活机能尽失,她被迫离开后,仍试图在临镇找工作,在大卖场的停车场上宿营,终无以为继,走上“游牧”生活,然而离开故居越来越远,就更缺乏在任何一地安居的动机,说得上是“除却巫山不是云”。

鲍勃威尔斯与她交换心声:五年前他的儿子自杀了,他痛不欲生,后来想通了,怀念儿子的最佳办法就是帮助别人,因此才发起游牧生活运动,在这种生活里他遇到各式各样的人,他们离开他从不说分手,只说在后面的路上见,事实也往往如此。

威尔斯相信他的儿子不过是先走一步,在后面的路上仍会重逢,他说芬恩在未来的路上仍会与亡夫重逢。

芬恩获得了新的认识,决心重返恩派尔,将仍在仓储中的存放物全部处理掉,并回到已结束营业的公司的空楼看一眼,架上桌上尽积满灰尘,最后重访也成空屋的故居,停留了一阵,算是达成了一个了结(closure),不让人生卡在那里,就义无反顾地驾驶上公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438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