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展厅催生大字书法的兴起
在“展厅”这个概念还未兴起时,书法作品的鉴赏活动,往往在文人或收藏家的书斋里展开,私密且雅致。
如今,因为展厅时代降临,书法的鉴赏活动,又多了一种呈现形式,而这得益于如今交通的便利:一封邀请函,一个公告,便可将五湖四海的书法家、爱好者、普通大众汇聚在一起。其场面之大,旷古未有。
在展厅里展开的鉴赏活动,已然与私密性无关了,甚至,它的存在就是为了尽可能去满足大众的精神需求,处于一种绝对必要的地位。
在手写已经迅速式微的今天,大众习惯了打字或语音输入,和我们优秀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书法渐行渐远。为大众普及书法知识,使之具备审美意识、体会笔墨的精妙,无疑成了刻不容缓的任务。
展厅是承担这一任务的第一选择,而在展厅当中,大字创作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已经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因此,明确展厅时代和大字创作的关系,意义不容小觑。
大字,古已有之,比如山海关或者永乐宫的匾额,尺寸就很可观,丝毫不输当下。但值得注意的是:一、过去的大字创作,似乎尚属冷门,没有在书法家群体之间蔚为风气;二、那时候写大字,归根结底,主要是为了实用,不算彻底自觉的艺术创作。
至于当下,情况不同,大字创作已经形成可观的规模,并从中发展出许多精妙的艺术理论。通过这些对比,可知古人写大字的初衷与当代大字的创作有质的差别。当代的大字,是发展了的崭新的艺术。
02大字书法创作的技术难度
首先,创作一幅大字作品,往往需要将巨幅的宣纸平铺在地上,或钉在墙上。这就和过去的主流书法创作经验不同。
过去创作书法,较早是将纸搁在很矮的几上,跪坐着写,后来有了高桌高椅,垂足而坐,纸也铺得高了,也有在桌边站着写的。只要熟悉一点艺术史,就明白身体姿势对创作的影响也是很大的。
经过一番对比,不难发现,在当代大字诞生以前,书法家面对一张纸,一览无余,其实更容易把握整体的构图,以及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节奏。而铺在地上,地板满满当当,贴在墙上,墙壁满满当当,就等于走进了构图之中,未下笔时,已然不易把控了,更何况沉浸于细节的下笔之时?难度之大,不实践的人恐怕难以想象。
其次,笔和墨也有不同。
笔要大,“如椽巨笔”,在这里已经不是夸张的说法了;至于墨,“古砚微凹聚墨多”,聚得再多也不管用,或许竟需要一只大桶。将粗大的笔毫蘸下去,稍多一点的话,没有起笔就淋淋沥沥弄脏宣纸了,稍少一点,则一字未成就难以为继,断了气韵。
再次,写大字的运动量也是小幅创作无法比的。
创作小幅作品,无非用到指、腕、肘,有时需要用左手配合,也就尽了。而大幅创作,因单手力量有限,两手提笔已不新鲜,甚至还必须有腰背和腿脚的介入,有时须挺胸直背,有时须弯腰收腹,身体动与静的分寸感,要把握得极其恰当才行。创作完毕,大汗淋漓是常有的事,其难度绝不低于小尺寸作品。
03结语
我们处在一个兼容并蓄、百家争鸣的好时代。笔者相信,大字小字,同根而生,缺一不可,不必你死我活地争长论短。而且,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之下,书法一定会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张照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