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外国语大学的一栋普通宿舍楼里,住着一位百岁老人,每天她都会在儿子或保姆的帮助下,从三楼下到北外校园里遛弯。校园里的人见了她,都会亲切地和她打招呼,而她脸上则永远带着平静而安详的笑容。熟悉的人都知道,她就是岁的北外终身荣誉教授——伊莎白·柯鲁克。
年9月29日,伊莎白获得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亲手颁发的国家对外最高荣誉勋章——“友谊勋章”。天地出版社近日出版《我用一生爱中国:伊莎白·柯鲁克的故事》,讲述了年出生的百岁老人伊莎白的人生故事。
生于成都,长于成都
年,辛亥革命后,伊莎白的父母从加拿大来到中国,扎根成都。他们分别参与创办了华西协合大学(今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和成都弟维小学等。
儿时的伊莎白
生于成都,长于华西坝的人生经历,在伊莎白心里烙下了故乡的印记。这里有滋养她的成都平原和中国文化,有童年伙伴和四川美食,也有称呼她中文名“饶素梅”的中国朋友。
受父母的影响以及对故乡的情感,伊莎白从小就目光向下,对中国普通民众的苦难充满了深切的同情。三峡的纤夫、码头的苦力、茶马古道上的脚夫、妈妈参与创办的盲聋哑学校里的残疾孩子等,都被伊莎白放在心上。她也在思索中国贫穷落后的原因,这种思索,影响到她对自己研究方向和人生伴侣的选择。
抗战全面爆发后的年,伊莎白从多伦多大学毕业回到成都。在战火中的中国,伊莎白坚定地由儿童心理学转向人类学。她希望通过人类学研究,找出中国贫穷落后的原因。从四川汉源赵侯庙,到理县八什闹,再到重庆璧山兴隆场,三次田野考察的经历,不仅让伊莎白和乡亲们结下真挚的情谊,让“饶小姐”的称呼传递80多年,也让伊莎白初尝人类学研究的苦涩、收获珍贵的素材并深入了解中国社会的复杂性——官、匪、地主的压榨,底层民众的麻木、愚昧、自私……伊莎白深知,中国要翻开新的一页,必须对症下药。
与丈夫情定泸定铁索桥
年,伊莎白在华西坝认识了后来成为自己终生伴侣的大卫·柯鲁克。柯鲁克是英国共产党员,曾加入西班牙国际纵队,作为诺尔曼白求恩大夫的好友,受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的感召和共产国际的派遣于年来到中国。
在对中国的苦难深有体会的柯鲁克看来,要彻底改变中国的面貌,必须采取革命的手段,而领导者则应该是中国共产党。这种观点深刻影响了伊莎白,从此,她将目光投向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年,伊莎白、柯鲁克相约重走红军长征之路,最后二人情定泸定铁索桥头。伊莎白或许没有想到,从年她和父母重回中国,到年重走红军长征之路,到年和柯鲁克回到伦敦后加入英国共产党,再到以后的岁月……她会在历史的偶然与必然中,与中国共产党这个百年大党患难与共,一路前行。
柯鲁克夫妇在晋冀鲁豫解放区
在参加完欧洲反法西斯战争后的年底,伊莎白和丈夫柯鲁克毅然选择了回到中国,到晋冀鲁豫解放区考察和报道土改运动。本以为是18个月的工作计划,却没有想到是永远地留在中国,与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在一起。在河北武安十里店,他们感受到了解放区人民翻身做主的喜悦,亲见了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被消灭,体会了中国共产党勇于自我革命的政治品格和独特魅力——在批评与自我批评中不断成熟,从艰难走向胜利……
夫妻俩在北京外国语大学执教半个世纪
他们受到中国共产党的邀请,参与创办中央外事学校,为即将建立的新中国培养外语人才。
见证解放军进入北平
年2月3日。
前门大街早已经是人山人海,锣鼓喧天。人们举着写有“天亮了!解放了!”字样的小旗,一张张笑脸如花,期待着解放军进城。
在前门箭楼上,伊莎白见到了林彪、罗荣桓、聂荣臻、叶剑英等人。能和身经百战的解放军高级将领站在一起,伊莎白感到非常荣幸。
入城式开始了。伊莎白看到,几辆大卡车载着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的巨幅画像,走在最前面。后面是整齐的军乐队、装甲车队、炮兵车队、坦克部队和骑兵、步兵等方队。
装甲车刚刚开过来,群众就一拥而上,跑过去跟解放军战士亲切握手,在车身上贴“中国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中国人民解放军万岁!”等标语。难以表达欢乐之情的民众还把贴不完的标语贴在战士们身上。接着,汽车拖着大炮开过来了,又有人爬上大炮,给炮筒挂上花环,还在炮身上写标语。
伊莎白后来说:“不只是我啊,还有我肚子里三个月的小宝贝,和我一起见证了一场盛大的入城式!”
伊莎白与大儿子柯鲁
年8月4日,伊莎白的大儿子柯鲁出生于离中央外事学校不医院。听到儿子出生的消息,柯鲁克骑着自行车赶了过去。柯鲁克夫妇给儿子取了一个与卡尔·马克思同名的小名——卡尔。
9月下旬,柯鲁克夫妇收到了北京市人民政府的邀请函,请他们出席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高兴之余,他们想到一个问题:正在吃奶的卡尔怎么办?总不能抱个娃娃去观礼台吧。反复商量后决定,伊莎白可以在观礼的时候暂时离开一阵子,穿过东长安街的人群,到中央外事学校临时住所东交民巷去给娃娃喂奶。
参加开国大典,一切都按计划顺利进行。当吃完奶的卡尔在伊莎白怀中酣然入睡后,伊莎白身心都沉浸在幸福和激动之中。她怀抱着可爱的新生儿,又见证了一个伟大时代的新生儿——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请学生吃烧饼夹酱肉
多年后,当学生们回忆与伊莎白相处的点滴时,满是温馨和美好。
伊莎白(左三)与外国语学校师生
学生傅伍仪回忆,年初,正式进入外国语学校学习。伊莎白当时教三个班,百十来人,师生关系很亲密。他和几个不太懂事的同学,往往在星期天还去找伊莎白练口语。“练到了中午,柯鲁克和伊莎白就请我们吃烧饼夹酱肉。我们平时的主食是小米、高粱,大米、白面是稀罕物,副食以蔬菜为主,很少吃肉。因此,烧饼夹酱肉算是上等美餐了!”他说,大家感到有些过意不去,不过在伊莎白的盛情相邀之下,却又毫不客气地大嚼了一通。想起那香喷喷的烧饼夹酱肉,几十年了,口中似乎还有余香。
学生凌志回忆,学习最活跃的时候是在晚饭以后。几个外籍教师商量好,每人带三四个学生到校外去散步,边走边谈话,那实际上是一堂口语实践课。大家走出御河桥校门,往北走到长安街,往南走到东交民巷,边走边练习口语,每次约一个小时。同学们叽叽喳喳地和老师们用英语交谈,题目是各式各样的。
后来担任北京外国语学院副院长的胡文仲回忆,20世纪50年代在北京外国语学院学英语,柯鲁克先生上口语课。他常常问大家星期天都干了什么,大多数同学都说在学校念书、做作业。他听了以后摇摇头,说:“AllworkandnoplaymakesJackadullboy.(只工作不玩耍,聪明孩子也变傻。)”他讲锻炼身体和搞好学习的关系,一再告诉同学们不要只埋头读书。
选择和喜欢的人民在一起
“我没有那么伟大,就是每次都选择了中国,选择留在自己喜欢的地方,选择和喜欢的人民在一起。”这是伊莎白发自肺腑的一句话。正是秉持这种初心,不管是留在南海山参与创办中央外事学校,还是留在新中国培养外语人才,抑或是在经历了“文化大革命”中不公平对待、收到国外名牌大学的邀请时……伊莎白和柯鲁克都坚定地选择留在中国,和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一起,参加新中国建设。尤其是在英语教学、教育改革方面,他们参与编写新中国第一套大学英语教材,编撰《汉英词典》;他们革故鼎新,教书育人,为新中国培养了大量外语人才,桃李满天下。不仅如此,伊莎白在年退休后,还和丈夫柯鲁克一起,多次深入新疆、内蒙古等地义务讲学,为当地高校和外事单位带去先进的英语学习方法和教学理念。同时,伊莎白重回十里店,多次往返重庆璧山收集资料,出版了《十里店(一)——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十里店(二)——中国一个村庄的群众运动》《兴隆场:抗战时期四川农民生活调查(—)》等人类学专著,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展示一个真实生动的中国。
(感谢天地出版社授权文字与图片,文字有删改)
来源:艺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3078.html